到了山上的三岔口,在一处民房前,刘技术员和余哥站在那里等人,三轮车走到他们面前,来支书说:“走吧,朝前走,到前面去。”
小刘不敢犟,他重新发动摩托车,带着余哥继续朝前走,跟着三轮车,两辆车加起来一共五个轮子,在寂静的山路上走,马达发出的声音在山中回荡。不知道这座山存在多少年了,看那些石头,显然很有些年代了。
车走到不能走的时候,就是最高处的民房,这房子是土墙青瓦,比较高,看起来像是有两层,实际上也是两层,一般来说,第二层不住人,放杂物,德志看着那土墙,还真担心,后来,德志想一想,也弄明白了,土墙的不是承重的,关键还是那些木架,是真正的承重者。
车停下后,德志从车里走出来,余哥从摩托车上下来,从土屋里走出来一个人,满脸堆笑。老远都打招呼说:“欢迎,欢迎,来书记您亲自来了!还有这些先生们,不错,不错。”
德志看那人,一脸的皱纹,显然因为太爱笑,或者岁月的刻刀,在他脸上留下了皱褶,纹路很清晰明显,显然是一个有故事的人。
他爱笑,给人以憨厚老实的印象。
来支书介绍说:“这是侯光祥侯老师。这三位是慈善基金会的先生们,这一位是乡水利站的刘技术员。”
“欢迎,欢迎,到山上来,不容易啊,这个地方,没有谁愿意来。”侯光祥说。
的确,这一家居住得比较高了,在这一块,没有谁比他家住得高,住得高,证明他家离水源近,一般来说,高山流水,在高山上,才会有流水,到了平原,只有小河水流淌了。
侯光祥邀请大家进屋喝茶,来支书说:“算了,算了,改天再打扰,现在要赶紧去看看水源,这里离水源最近。”
侯光祥笑着说:“是啊,是啊,我今天还有事,本来想带你们去,看样子,你们只是看看水源,我也就不拖你们后腿了。不知道你知不知道路,如果知道,就不用我去,如果不知道,我就耽搁一会儿,带你们去。”
来支书说:“算了,算了,我们自己去。你不用去了。这里我很熟,真个柏松村,各个角落我都十分清楚。”
来支书说这话,可能让很多人以为他在吹牛,实际上,德志相信。
据说,来支书年轻时也很少种地,他认为种地不赚钱,又辛苦,累个半死,也没几个钱,他就出门做生意,将家里山里的竹子砍了,做成竹跳板,在建筑工地上大量使用,后来,家中的竹林砍完了,就买别人的,加工成竹跳板,然后拉出去卖掉,赚了钱,就扩大规模,慢慢地,生意越做越大,成了一定的气候,赚到了钱。
后来生意不行了,建筑工地上使用竹跳板的越来越少。他见势不妙,就将场子转让出去,又赚了一笔。
村委会见他脑子活,会赚钱,就让他当文书。
当了文书,其实他没多少文化,不过,报纸还是看得懂,像官方的报纸仔细研究,看得多了,开会的时候,就背报纸上的社论,传递中央的精神,很有一套,加上生意场上的妙语,糊弄老百姓还是绰绰有余,后来就转为副主任,主任,最后成为村里的支部书记,坐上村里的第一把交椅,与此同时,孩子们也逐渐长大,考上的大学,分到了县政府、财政局,他在村里的地位逐渐稳定下来,没有谁能随便搬动他了。
当了二三十年的村支书,成为全县最老的支书,看这样子,估计还要当下去,一直到死为止。
侯光祥听了来支书的话,说不让他去,他很高兴,就说:“改天,改天一定来啊,不来就是看不起我。”
来支书说:“说这话干什么?要是瞧不起你,我们就从另外一条路走了,还用得着绕弯子到这里来吗?”
“我是开玩笑的,开玩笑,不是真的。”侯光祥说。(未完待续。。)</dd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