爱读小说

繁体版 简体版
爱读小说 > 清朝故事多 > 第26章 松山杏山绞肉机

第26章 松山杏山绞肉机

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(免注册),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,请耐心等待,并刷新页面。

第26章 松山杏山绞肉机

2017-03-19 作者: 链枣树居士

第26章 松山杏山绞肉机

满清政权对明朝采取了很多次军事行动,基本上停留在游击战争水平上,打一枪换一炮,发挥其自身迅速运动的特长,基本上跨过长城,突袭明朝边境城市,抢掠点人口、财物。战略上水平太低,很难有质的提高,占领城市也是抢劫一番,没有当作自己的地盘,只是认为自己是客人,弄点好处就走,没有建设性。松锦之战是个标志性战役,分水岭。可以说它导致明朝灭亡。清朝入主中原的前奏、奠基礼就是松锦之战,它标志着清朝战略是扫除辽东全境明朝势力,自己独自掌控,让明军完全退回长城线以内。

公元1640年崇德五年(崇祯十三年)三月,清太宗皇太极改变战略指导思想,积极准备进攻特大城市锦州、宁远等,并将他们转化为根据地,自己地盘,彻底将明王朝军事政治力量压缩进长城线以内。他吸取过去强攻宁远、锦州受挫的教训,制定了四面围剿、坚壁清野战略,与蒋中正围剿江西苏区红军指导思想极为相似。命郑亲王济尔哈朗、贝勒多铎等人领兵修筑义州城,作为军事堡垒,遏制战略要冲,又派兵先攻占锦州城的外围据点,后又在四面扎营断绝其外援。同时发布诏令山海关外宁锦地方不得耕种,让宁锦地方荒芜一片,没有粮食、蔬菜等军事物资供应,让明朝驻军缺衣少粮。

这一招很灵,很快就收到了效果。崇德六年(1641年)三月,锦州东关守将吴巴什降清,清军攻占锦州外城。至此清军完成了对锦州城的包围,四面封锁,全面围堵驻守明军,同时对明军将领采取政治上诱降,高官厚禄引诱。之前曾经投降过清朝又反悔的锦州守将祖大寿向明廷报称:“锦城米仅供月余,而豆则未及一月,倘狡虏声警再殷,宁锦气脉中断,则松、杏、锦三城势已岌岌,朝不逾夕矣。?”

蓟辽总督洪承畴率领王朴、杨国柱、唐通、白广恩、曹变蛟、马科、王廷臣、吴三桂八总兵,共计十三万奔向宁远,目标解除锦州之围。四月下旬,洪承畴将司令部设在松山与杏山之间。明清主力部队四月二十五日在乳峰山拼杀,战争就是真实版的绞肉机,白刀子进红刀子出,无数的底层士兵成为炮灰,成为两大政权对峙、博取利益的陪葬品。总兵杨国柱率领所部攻打西石门,杨国柱中箭身亡,以山西总兵李辅明代之,连集团军司令都阵亡了,可见战争之惨烈。双方互有胜负,清军死伤多一些,明军占上峰。历史主角不仅仅属于洪承畴,同样属于吴三桂,这位兄台出场了,他是作为反清英雄登台的,被洪承畴表扬为第一猛将。

久经沙场的洪承畴,曾是五省都督绞杀了陕西农民军起义,李自成只带领18骑兵逃窜,如果再给洪承畴点时间,陕西农民军肯定被扼杀、扑灭。可惜,辽东战线严峻的作战形势没有留给他时间。从这种意义上说,李自成肯定要感谢满清,当然满清政权也是很感激明朝的农民起义军,他们是不结盟的战友,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。

洪承畴获得初战胜利后,依然谨慎,不敢冒进,驻扎宁远,以窥探锦州势态,主要是修整军队,养精蓄锐,人生地不熟的来到锦州前线,整个大军都需要调养。刚愎自用、求胜心切的崇祯皇帝反复督促洪承畴前进,他没有想到洪承畴的处境,指挥不灵,各自为政,崇祯皇帝还弄了个太监监军制约洪承畴。国防部陈新甲部长从自身部门利益考虑,考虑到军费开支需要减少原因,要求前线部队迅速出击,取得胜利。

最着急的是皇太极先生,因为他知道这是他的家底子,就像一个赌红了眼的赌徒一样绝不能输,把自己全部积蓄都押上来了,他抱着生病的躯体,飞快地跑到战争最前沿。而明朝崇祯皇帝依然不用赤膊上阵,这只不过是片关外土地,他只是在紫禁城里对前线指手画脚。

御驾亲征的效果绝对会比五省都督、蓟辽总督洪承畴的效果好得多,因为各个军事将领都是皇帝亲自荐拔,对自己忠贞不屈,也为了在皇帝面前露一手,邀功而着手拼命厮杀一把。相反洪承畴却不一样了,他的军事将领是拼凑起来的,军队也是从全国各地集结来的,还没有得到有力的整合。不排除对洪承畴老先生不买账的,各路将领在战场上的表现就印证了大家对洪老先生的貌合神离了;与此同时,对军队最不放心的皇权要派出监督、制衡力量瓦解主帅的领导力。特别是太监督军,只效忠皇帝,不懂军事,还喜欢指手画脚。假如崇祯皇帝也来到前线,那效果绝对不一样,没有人敢监督他,他代表最高权威。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